唐代法曲的典范作品 (唐代法典的典范作品)

在中国古代,唐朝的社会经济达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。关于唐代的宫廷乐舞记载非常丰富,《旧唐书》、《新唐书》、《唐会要》、《唐六典》、《教坊记》、《乐府杂录》均有大量的记载,本文尝试以《明皇实录》一书为视角,为大家分析唐代宫廷乐舞在开元天宝年间达到极盛,继而盛极转衰的过程,试图从宫廷乐舞的角度展现唐朝时代变迁的过程。

20221020142921_59829

盛唐乐舞图

一、 关于《明皇杂录》

《明皇杂录》是唐代文人郑处诲编撰的一部古代中国史料笔记。当前学术界大多认为《明皇杂录》成书于郑处诲任校书郎时期,也就是唐文宗大和九年。《明皇杂录》因其涉及内容之广泛,行文生动有趣,时间上涵盖开元、天宝年间的王朝兴衰史,颇具史料价值,是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学文化的珍贵参考资料。

《明皇杂录》的作者叫郑处诲,荥阳人,乃宰相郑馀庆之孙,生卒年不详。《太平御览》卷六百一引《旧唐书·郑馀庆传》提到,郑处诲“方雅好古,且勤于著述,撰集至多。为校书郎时,撰次《明皇杂录》三篇,行于世”。目前现仅存《明皇杂录》一书。另有文《文宣王庙庭松记》和《郑处诲授郑薰礼部侍郎制》两篇,已佚。

《明皇杂录》在行文中表达了对明皇朝的追忆、叹惋、愤恨、同情,通过以安史之乱前后的对比,追忆盛世威武、痛恨乱党祸国、渲染情爱悲剧,充满了中晚唐作品中的“明皇情结”。作者在《明皇杂录》中,深切感怀盛世不再的故事较多,以记梨园和李辅国相关故事为代表。作者通过记梨园兴衰史,明为缅怀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,实则暗恨中唐皇权没落、宦官专权的朝廷乱象。

20221020142924_77468

明皇杂录及原书内容

《明皇杂录》中关于唐代宫廷乐舞的记载达14条之多,为我们了解唐代宫廷乐舞的盛衰演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。在《明皇杂录》中正面描写唐朝兴衰的故事,以记梨园兴衰史的故事群为代表。有《梨园弟子》、《杨贵妃擅琵琶》、《李龟年之境遇》、《乐工雷海清忠贞不屈》条、《雨霖铃》条和《唐玄宗回京感旧》条六个故事,以直接描写或侧面反映梨园乐人的人生境遇,记录玄宗朝梨园从产生到全盛又至衰败的整个过程。怀兴衰变迁,叹中落之境。

二 、盛世梨园

唐玄宗在即位初期,尚能励精图治,任用贤臣,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,开创了著名的开元盛世。玄宗极富音乐才华,正因为如此唐朝音乐在玄宗期间发展迅速。据说他掌握多门乐器,还擅长作曲,作有《霓裳羽衣曲》,《小破阵乐》,《春光好》,《秋风高》等百余首乐曲。 而在此时唐代的乐舞机构趋于完善,形成了以太常寺、教坊、梨园为主体的乐舞管理系统。

20221020142924_81356

唐玄宗画像

1、梨园建立

《明皇杂录》中《梨园弟子》条、《杨贵妃擅琵琶》条和《李龟年之境遇》条,记录盛世之时梨园乐人富贵风雅的生活。《梨园弟子》条记“开元二年,上于梨园,自教法曲,必尽其妙,谓之梨园弟子”,其关于梨园弟子产生,《新唐书·礼乐志》也有同样的记载亦云:“玄宗既知音律,又酷爱法曲,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,声有误者,帝必觉而正之,号‘梨园弟子”。

而这些梨园弟子,是唐玄宗的亲传弟子,是天子的门徒。在当时,这些人的技艺水平在全国都属为上选,有玄宗亲自教习法曲,编排皇帝所创作的乐舞。这时的的梨园已经超过太常寺、教坊,成为唐代重要的音乐机构。根据皇帝本身的喜好,主要训练宫廷乐舞演奏人员,供朝廷宴乐时所用,它代表了当时乐舞机构的最高水平。徒随师贵,盛世之时,“皇帝梨园弟子”的身份、待遇和地位之高可想而知。

20221020142929_62452

2、梨园生活

《杨贵妃擅琵琶》条就侧面反映了这些梨园乐人风雅高贵的生活。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,平时与贵妃和王公贵族同习乐艺,在帝王妃子的宫廷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。而像李龟年之类 的卓越之人,待遇自然更高,有《李龟年之遭遇》条半篇幅记其奢华富贵之态。“才学盛名”的李家三兄弟,在开元中因擅制“渭川”,在梨园“特成顾遇”。他们“于东都大起第宅,僭侈之制踰于公侯。宅在东都通远里,中堂制度甲于都下。”真是“玄宗爱乐爱新乐,梨园弟子承恩横。”

《明皇杂录》记载了唐玄宗在东都洛阳赐宴设酺会时的场景:“…..金吾及四军兵士未明陈仗,盛列旗帜,皆披黄金甲。衣短后绣袍。太常陈乐,卫尉张幕后,诸蕃酋长就食 ” “….又令宫女数百,饰以珠翠,衣以锦绣,自帷中出,击雷鼓为《破阵乐》《太平乐》《上元乐》。又引大象、犀牛入场,或拜舞,动中音律”。这里描述的赐宴设酺会场景的描写,按照现代的划分应该属于歌舞剧的一种,展现了当时宫廷乐舞的最高水平,将盛唐气象一展无遗。

20221020142945_83198

妖猫传:盛唐酺会

书中《玄宗舞马》条:“帝教舞马四百蹄.其曲谓之倾,杯乐者曲,皆衣之以锦绣,络以金铎,乐作,奋首鼓尾,纵横应节,又设三层木榻 ,置马其上周旋益妙”在书中这个故事是采用对比的手法描写的,本文后面会将后续部分进行说明,但是这里我们可看到宫廷乐舞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,以上两段描写将开元时期整体的乐舞水平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。

三、 中落梨园

唐安史之乱爆发后,社会动荡不安,梨园迅速进入衰败期。动乱之时,乐人四散,梨园被迫解散。杜甫曾用诗句“梨园弟子散如烟”形容当时惨状。至于乐人四散的去向,《明皇杂录》有记三,虽然记录简单,但据乐史相关记载可知,《明皇杂录》所记的这三个去向大致概括了梨园乐人在动乱之时逃难的主要去向。一是如李龟年流落民间,二是如雷海清被俘洛阳,三是如张野狐随君幸蜀。

20221020142958_91034

安史之乱

1、流落民间

《明皇杂录·李龟年之遭遇》条后半部分,描写安史之乱后李龟年只身流落江南,在一日为人歌阙时与杜甫偶遇的故事。在该条中,故人相逢和今非昔比之境令两人百感交集,杜甫更是提笔写了《江南逢李龟年》,以叹时事无常,同是天涯沦落之感。《江南逢李龟年》是杜甫七绝压卷之作,当年在梨园引吭高歌的李龟年,流落江南靠卖艺为生,当年遍布知音,可如今却知音难觅。

用蘅塘退士(孙洙)评此诗“世运之治乱,年华之盛衰,彼此之凄怆流落,俱在其中。” 可见这首诗歌寓托兴亡之感,而郑处诲收录这首诗歌,在升华李龟年境遇故事的基础上,进一步渲染了山河中落、世事无常的凄凉之感。不仅透露出对乐工颠沛流离的感慨,也流露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;再如善剑舞的公孙大娘,还有曾经受到杨贵妃厚待的舞女谢阿蛮,后来都在市场上卖艺求生。

20221020143002_35335

开元盛世

2、囚禁洛阳

囚禁洛阳,这是梨园乐人在动乱时的主要去向。《明皇杂录·乐工雷海清忠贞不屈》条讲述明皇幸蜀、两京被陷之时,数百乐人被俘后的悲惨遭遇。在该故事中,作者从第三者角度直接刻画乐人惨境;并通过梨园奏乐细节,以乐人的视角忆古伤今,在处境之“悲”中尽 显人事之“悲”。当时“群逆皆露刃持满以胁之”,雷海清则因奏乐时“投乐器于地,西向恸 哭”,被绑缚“戏马殿,支解以示众”,从皇帝梨园弟子,到命如草芥的阶下囚,讽谏与伤感之情不言而喻。

此外,前面提到《唐玄宗舞马》条的后半段:“禄山入京,取数十疋入范阳,禄山败入田承嗣军,不知其技也,一日大飨乐作,马闻乐而舞,廏人以为妖,击之至毙 。”这个才前文提到的闻乐起舞的马,在战祸时,因为条件反射,竟被以为是妖孽,被击毙了。这两故事正如诗歌所言“如何四季为天子,不及卢家有莫愁?”

20221020143003_21863

唐代舞马雕塑

3、随帝入蜀

有极少数的乐工随唐玄宗入蜀地。《明皇杂录》中记载:“明皇既幸蜀,西南行,初入斜谷,属霖雨涉旬,于栈道雨中闻铃,音与山相应。上既悼念贵妃,采其声为《雨霖铃》曲,以寄恨焉。时梨园子弟善觱篥者,张野狐为第一。此人从至蜀,上因以其曲授野狐”唐玄宗仓皇出逃,只带了一些重要的宫人,其中还有些梨园弟子。但是由于战乱,大量的乐工舞伎流离失所,大量的乐器装备被悉数焚毁,虽然最后玄宗回京,但是梨园元气大伤,终不能恢复往日的荣耀。

四、小结

唐代宫廷乐舞的盛衰跟梨园的衰落是分不开的,安史之乱为盛世大唐带来了巨大的灾难。因为歌舞艺人的大量流失,也得不到国家财政的支持,统治者也不重视,导致后期宫廷乐舞很难达到盛唐时的艺术成就。《明皇杂录》书中多用前后情况对比的手法,更让世人感叹盛世不在,荣耀难续的感觉。乐舞机构依附于政治稳定而生存发展,所以稳定的政局才是艺术发展的源动力。

参考资料:

1、《明皇杂录》

2、《教坊记唐宋史料笔记丛》

3、《唐代文化》

4、《唐代文化史》

来源互联网,侵权请反馈到3484479098@qq.com 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1shuadan.com/post/264151.html

(0)
上一篇 2023年5月23日 下午10:21
下一篇 2023年5月23日 下午10:26

相关推荐